- 发布日期:2025-05-17 21:32 点击次数:146
岭南的春日,总少不了一场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盛宴。近三年来,河源市东源县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从激活非遗文化价值、重构乡村秩序、推动产业升级、延续基因传承等方面入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非遗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使其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东源县以其独特的文化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非遗传承答卷。这个地处粤东北的山区县,近年来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线上配资网址,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县域文化振兴模式。
从历史肌理中激活当代价值
东源的文化创新,始于对本土基因的深度解码。在柳溪书院的调研中,记者发现,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四年的客家私塾,通过“朱子治家格言”砖刻、古井、讲堂等空间叙事,将《朱子家训》的当代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书院每年吸引数万游客打卡,证明传统文化IP的现代转化需要空间载体的创造性激活。”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指出,这种转化在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汶水塘捕鱼节”中体现得尤为显著。省级非遗项目“汶水塘捕鱼节”激活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动力,每逢大年初三近万名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现场感受了“与鱼共舞”的壮观场面,数千斤大鱼被捕获“上岸”,进一步打响了漳溪畲族乡农特品牌,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2025年1月31日,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汶水塘迎来了一场盛大的省级非遗项目——“汶水塘捕鱼节”。(摄影:杨坚)
“我2009年第一次来拍,先后来了四五次,一年比一年规模大,整个环境和氛围也越来越热闹。看得出来捕鱼节这种民俗文化很受人民群众欢迎,是春节里很有丰富内涵的活动。”深圳游客黄先生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道。
在畲乡丰收成果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等方式,展示了畲乡各类特色农产品,如板栗、玫瑰花、 茶花鸡、土茯糕、豆腐花、凉粉等,让人们深入了解畲乡的农业发展成果和特色农产品。此外,还展示了畲乡在农业现代科技方面的应用和创新成果,如新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彰显了畲乡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文化为纽带重构乡村秩序
东源将民俗活动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柔性工具,开创了“文化治理”新范式。在义合镇下屯村闻啸轩学堂前的大榕树下,村民与县镇有关工作人员、村“两委”干部等组成的议事团队,围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涉村民开荒权属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通过简单的聊天话事,让问题矛盾在无形之中得到化解。
“大树头+”议事,是东源县探索和创造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让群众在调解中感受到亲和力、同理心,也感受到调解的公平、公开和透明,从而提高矛盾化解率,在基层治理中起到了“矛盾减压阀”的作用。
如今,生态保护与文化叙事的融合更具启示意义。每年7月,随着长达4个月的禁渔期结束,万绿湖迎来了开渔的激动时刻。以2024年开渔活动为例,当日清晨,新港客货码头就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2024年7月6日,东源县在万绿湖景区举办“中国好水·万绿湖开渔啦”活动。(来源:通讯员供图)
开渔活动中,客家猫头狮欢快起舞,为开渔祈福,祝愿渔民们能有一场丰收的捕捞。当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合力收网,银鳞闪烁,鱼儿满舱,现场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万绿湖开渔活动不仅是一场渔业的丰收庆典,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它将客家文化与渔业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活动也注重生态保护,通过禁渔期的设置,保证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化路径印证了周建平研究员的论断:“非遗活化不是标本复制,而是创造符合时代语境的新仪式。”
游客群众齐聚万绿湖畔,共同见证渔民丰收喜悦。(来源:通讯员供图)
产业升级的破壁实验
2024年9月15日,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启幕,活动以“月满南园 丰收团圆”为主题,编织了一幅乡村文化繁荣的绚丽画卷,活动还荣登上了全国新闻联播。南园古村作为活动举办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活动展示了当地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客家和畲乡歌舞表演、手工艺展示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乡村的特色和魅力,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通过“村晚”这一形式,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提升了东源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
东源县作为“一县一剧”全国的首发地,将通过一县一剧首剧《源来是你》项目,全面展现东源的自然风光、客家美食、文化特色、非遗传承及农特产品,形成文化传播的涟漪效应。剧组在取景时,将万绿湖的独特风光带入更多观众的视野,观众透过屏幕感受到万绿湖的美丽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深对万绿湖的印象,有利于提升万绿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
“在很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时候,东源的香火龙却‘人气’很旺,墩头村家家户户世世代代都作龙,孩子们四五岁就往祠堂里跑,看大人作龙,等到十三四岁就会参与舞龙。” 东源追龙——天禄香火龙第16代传承人陈理戈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由于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从2023年开始,他们就化整为零,每年7月始,把稻杆和竹子等送到河源市区的两个点集中,每天晚上在各处上班和做工的村民就汇聚而来作龙。
2025年3月1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文化科技中心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东源追龙” 暨第二届 “二月二龙抬头 安宁喜乐好彩头” 民俗文化活动举行。(摄影:刘奇峰)
一条制作好的龙有300多斤,要100多平方米空间来存放,这个“龙仓”也是在市区工作的老乡志愿提供的。“一些在深圳上班的老乡,有空都会回来参与作龙,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三的‘追龙’活动也必定是要参加的。” 陈理戈说道。
东源县还格外注重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学习。当地的县文化馆开设了“非遗课堂——青少年龙狮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踊跃参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派出专业的龙狮队主教练秦玲、副队长李泽担任授课老师,为学员们详细解读龙狮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授表演技巧,并作精彩的示范表演。让青少年们近距离领略龙狮文化的魅力,有效增强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传统非遗得到有效传承。
火炬龙在人群中高高扬起,开启热闹庆典。(摄影:陈剑云)
《南方》杂志记者获悉,东源县第五小学的“五福课程”系列之一,就是将客家文化深度融入现代教育,学生通过客家童谣、山歌、美食等非遗技艺的学习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在“农耕时装秀”中理解节气文化,甚至开发出“客家美食’酿’文化”、客家剪纸工艺等校本课程。这种创新带来显著成效,2024年该校学生非遗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7项,家长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从12%提升至68%。
东源县教育局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本土文化,未来将持续推动“非遗传承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少年儿童对东源文化的浓厚热爱,让“非遗”的绚丽之花在校园这片沃土上灿烂绽放。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一场“文化觉醒”。当汶水塘的渔网捞起丰收的喜悦,当研学的学生在田间弯腰插秧体验传统农耕智慧,当他们围坐案前手搓揉着糯米粉与艾草制作出清香四溢的清明艾粄,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场景。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民俗的复兴,更是一个个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重新锚定精神坐标。这种觉醒,既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托举,更需要每个村民成为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众人合力舞动金黄长龙,烟雾弥漫,尽显传统魅力。(摄影:陈剑云)
记者手记
在东源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复刻古旧,而在于让传统基因获得当代表达。从柳溪书院的“朱子家训”数字长廊,到万绿湖每年的开渔品牌活动,东源正在书写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在这里,非遗不止是博物馆的藏品,还是流动在街巷间的生活哲学;传统不是沉重的行囊,而是助力腾飞的风筝线。
这种在守护与创新间的精妙平衡,或许正是岭南文化永续发展的密钥。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陈冰青
【通讯员】陈振敏 张小建
【本文责编】刘树强
- 香港股票杠杆是多少 拉萨帕邦喀寺:桃花沟里的千年古刹_阳关_文化_遗址2025-04-05
- 基金B杠杆 白鹿原影视城,一个让时光倒流的文化秘境,就藏在陕西省蓝田县的怀抱中!2024-11-23